您的位置:首页 > 资政研究

创新文化业态 深入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

发布日期:2023-08-10 11:19来源: 市委党史研究室作者:党研室管理员阅读次数:字体:[  ]

创新文化业态 深入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

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

 

周大文      谭晓华

 

[摘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闻名于世的思想巨匠,产生了儒、道、墨、名等各家学说,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华民族培养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待发,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基于价值创新和要素组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形态不断涌现。随着数字化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与拓展,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衍生出包括数字展示、数字交易、数字消费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产业新模式。绵阳文博资源种类众多、历史名人资源丰富、名镇名村及民俗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如何紧扣发展这条主线,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抢抓历史发展大机遇,创新文化业态,既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又充分释放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的资源势能,在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持续开发文化市场,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创新;文化;传承;发展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闻名于世的思想巨匠,产生了儒、道、墨、名等各家学说,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华民族培养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一、绵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的基本情况

(一)绵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的基本情况

绵阳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治水英雄及夏王朝缔造者大禹的诞生地,诗仙李白的出生地,孕育了欧阳修、文同、李调元、沙汀等杰出人物;巴蜀文化、文昌文化、盛唐文化、藏羌文化等历史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文昌庙会、羌历新年、雎水踩桥、平武跳曹盖、青林口高抬戏、盐亭水龙舞等民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涪江号子、盐亭桃子龙、文昌洞经古乐、口弦音乐、羌绣、文昌年画、涪城剪纸等非遗技艺精彩纷呈;绵阳米粉、江油肥肠、梓潼酥饼、潼川豆豉、北川腊肉、中坝酱油等川菜饮食丰富多彩,还形成了羌山雀舌、平武绿茶等茶文化,丰谷烧坊、羌族咂酒、工艺烤酒等酒文化。

“十三五”时期,绵阳市对境内文化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文化类资源合计173375项:古籍36769册、主要分布于7个县(市、区)图书馆以及市图书馆。美术馆藏品138项,主要分布于涪城区美术馆和北川县美术馆。地方戏曲戏种有9种,主要是地方川剧及马鸣阳戏等。传统器乐乐种中独奏乐器21种,合奏乐器4种。可移动文物131272件;不可移动文物4433[1],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3[2]。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名录体系,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618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7项(“羌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初选名单),省级代表性项目42项,市级代表性项目189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80余项;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56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300余人[3]。通过历史名人文化和近现代文化名人普查,共查明历史名人文化资源22项、近现代文化名人97[4]。通过广泛开展的基础性工作,基本摸清了家底。

(二)传承发展绵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的成效

近年来,绵阳围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开展了文艺创作、研发了文创产品、加强了学术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文艺创作方面,一批作品获得国家、省级奖项及专项资金扶持。如“十三五”期间,绵阳市组织创作的舞蹈《滚灯》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挂画》获四川省第三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一等奖,《失子惊疯》获二等奖;多媒体儿童剧《哪吒》、音乐剧《卓玛 卓玛》(后名《溜溜跑马山》)获国家艺术基金扶持;舞蹈《藏地路上》获四川省青年舞蹈展演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话剧小品《石榴树下》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群星奖”决赛;舞蹈《挂帅》获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赛三等奖;舞蹈《白马女人歌》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展演;舞蹈《跷巧俏》入围全国“荷花奖”古典舞终评;小川戏《山村喜事》获四川省第十六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三等奖;舞蹈《白马女人歌》获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专业组三等奖,舞蹈《绣春》、表演唱《脱贫路上赶春光》获业余组优秀奖。话剧《国魂》在中央党校演出;大型现代川剧《文昌第一福》参加第二届四川艺术节精品舞台艺术展演;小川戏《站起来》获四川省第十七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三等奖;话剧小品《我们的青春》《恋曲》、表演唱《山水恋》获第二届四川艺术节四川“群星奖”。相声《采访》获省乡村艺术节曲艺类一等奖;话剧小品《双喜丸子》《记得》分获省第十八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二、三等奖;话剧小品《我们的青春》、小品《山湾农庄的笑声》入围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复赛。舞蹈《临行歌》、表演唱《邂姆依瑟》等6个作品入围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决赛。围绕抗疫、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主题,创作歌曲《在一线》《百年梦想》等作品1000余件,获人民网、学习强国等播发。

在文创产品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绵阳旅游名品。如西羌画韵·围巾披肩系列运用现代装饰艺术手法,精微、生动地展现羌文化魅力。通过把“弹口弦”“跳莎朗”等有关羌族非遗文化的图案,或制作成挂件、摆件,或印制在丝巾、围巾、披肩等日用品之上,赋予这些文创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有力地促进了羌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伊珎羌绣·云朵上的羊角花系列。羌绣作品主要是在织物上用针穿引绣成图案花纹,在构图上以羌绣常见的花样“团花”为构型框架基础,纹样构型紧密围绕“团花”进行演绎、变化。文昌年画·天下第一福系列以青龙翱翔,彩凤翩飞,红蝠围绕,寓意着福气满至。用民间乡土的艺术形式,承载和传递中华文昌文化“真、忠、孝、仁、善、美”的核心概念,涉及工艺品、食品、日常摆件等领域。另外,还有越王楼·绵州记忆办公用品和两弹城·三线记忆系列文创,均将特色文化元素融入马克杯、便携本、书签、茶叶罐、文具、手机支架等系列文化创意旅游纪念品中。

在绵阳传统地方特产方面,还有涪城麦冬、平武天麻、北川苔子茶、安州魔芋、嫘祖桑叶、中坝附子等地理标志农产品,禹珍腊肉、羌龙谷茶叶、川菜王菜籽油等绿色有机产品,绵阳米粉、江油肥肠、梓潼酥饼、杜智华皮蛋等老字号传承产品,富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元素。

绵阳围绕文化资源加强学术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涉及非遗学术研究方面的《绵阳市非遗图典》《绵阳故事: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绵阳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白马故事:来自非遗传承者的讲述》《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读本》《守望与传承——绵州技艺图册》;如涉及绵阳历史方面的《绵阳市志》《绵阳记忆》《绵阳历史文化连环画丛书》《绵阳地方文化简明读本》《绵阳市名镇志》《绵阳地情丛书》系列;如涉及绵阳文旅资源的《绵阳红色文化旅游》《美丽游仙全域旅游丛书》等;如涉及专题研究的《绵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木结构建筑》《绵阳古建》《绵阳双包山汉墓》《绵阳崖墓》等;还举办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学术研讨会”,形成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对羌族非遗口述史的研究工作起到了指导意义。

二、绵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一)传承发展的优势

近几年,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地努力,绵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初见成效。

一是基本摸清了家底。首先,对古籍、美术馆藏品、地方戏曲戏种、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等文化类资源进行分类普查,基本摸清了情况,并针对不同项目编制了名(目)录体系。如,建立和完善了绵阳域内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其次,基本摸清了市域内文化娱乐载体数量。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共有融媒体中心(含广播电视台)10个、广电网络公司11个、公共广播8套、公共电视10套;市级文化馆1个、县市区级文化馆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89个;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9个;市级博物馆(纪念馆)2个、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9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个;国有文艺院团1个;村史馆3个;网吧396家、娱乐场所(含歌舞娱乐、电子游戏)218家、艺术品经营单位4家、演出团队32个。再次,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进程。探索开展非遗信息化、数据化管理,打造绵阳市非遗数据库平台。市非遗中心采取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的绵阳市非遗数据库平台,成为全省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每一项非遗项目通过一线采集资料、查漏补缺,用图文、视频、音频全媒体的方式立体展现,数字化还原濒危非遗原貌。

二是建立了文化传承发展政策体系2017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此后,各地结合实际,陆续印发了富有本地特色的贯彻意见。2018年,绵阳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绵阳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到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此后,绵阳市陆续印发了一系列实施办法,如《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绵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评审管理办法》和《绵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审管理办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逐渐建立。

三是常态化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展览交流活动。近年来,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效能逐步提升,社会宣传教育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以2021年为例,5月绵阳市启动“街头艺人”项目,60余组艺人轮换在城区3个点位表演,受到广泛欢迎。引进“永远的敦煌·莫高守望”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公益展等14场(次)临时展览,在深圳、重庆等地举办“土司遗珍”——绵阳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等10个外展。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暨省级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果展在平武成功举办,全年共组织“回望百年路 非遗谱新篇”2021绵阳非遗成果展等活动6场(次)。加深城市间文旅合作,成功举办“2021寻找最美乡镇”“镜显辉煌·共赏醉美绵阳”美拍绵阳摄影大赛、“多彩山水·富乐绵阳”成都宽窄巷子绵阳文旅秋季大型推广活动,赴重庆、汉中、雅安等地举办绵阳文旅宣传推广活动12场(次)。

四是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渐形成。2020年为例,126文化创意园实现管理模式输出,在西安、重庆等地运营5个文化产业园区。诗舞剧《李白归来》实现景区驻演,多媒体儿童剧《哪吒》、话剧《疫战中的婚约》到成都、深圳、巴中、贵阳等地商演。7非遗扶贫工坊、24非遗企业入驻京东、淘宝等线上平台,实现线上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2021年,绵阳文化市场继续开展品牌建设。“绵州记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七曲山风景区入选《中国国家旅游》年度榜单,荣获“2020中国国家旅游年度臻选文化旅游目的地”。江油市入选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2021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安州区齐心村入选首批天府旅游名村、北川巴拿恰入选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2022年,安州区罗浮山温泉度假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文创产品开发有声有色,“绵州礼物”系列2000余种文创(旅游)商品在城区126、三台潼川古城、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等地均设有售卖区。演艺市场持续复苏,绵阳城市电影票房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超140%

(二)传承发展的不足

一是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不论是采取政府主导投入,还是社会资本投资,亦或是以政府+社会等模式参与,都需要平衡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于绵阳这样的西部城市而言,在地方财政收入较少、社会资本市场不完善不活跃的情况下,长期、持续、大量地向某一项目投入资金或资源,实施难度较大,更多的是采取边保护、边利用、边发展、边传承的方式。另一方面是发展利用不足。受城市发展理念的限制,绵阳经济社会发展基点并未设立在文化发展利用领域,各级政府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利用的重视度不够,存在传承利用的方式方法较单一、创新度不够等短板。以绵阳市域内博物馆为例,部分博物馆存在策展布展能力不强、展陈手段较传统,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推出高质量临展频次较低,社会影响力不够,文创产品开发程度不深,受众接受度不高等现象。

二是传承保护与利用性破坏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建设性破坏现象偶有发生。20世纪90年代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位于城区的、交通干道的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不可逆转的破坏。一些地方在旧城改造时,不同程度地影响或破坏了周围的古建筑,有时还存在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的现象。其次是过度商业化现象偶有发生,还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如一些地方在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项目时,过分注重商业空间的开发,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传承、转化性开发考虑较少,导致项目文化氛围不足、集聚消费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第三,在文艺创作方面还存在有“高原”缺“高峰”、叫好但不一定叫座等现象。近年来我市艺术创作蓬勃发展,但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市场认可的精品还不够多。

三是文化面临灭失的危险,主要表现在:首先,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虽然发源于民间,但随着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传承人的消散,民族传统技艺、礼仪、民间习俗等日渐淡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被削弱,出现人亡艺歇,人亡技绝的现象。如白马藏族文化传承就存在中老年群体坚守,青少年群体了解不多等状况。其次,文化“活化”水平不高,缺乏结合当代需求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全面、科学、系统的挖掘。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两极化现象比较明显,一极是被公众视为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另一极是被进行简单化、商业化、庸俗化解释。如过去为世人所喜爱并在绵阳本地广泛流传的川剧,现在主要是老年人在关注,青少年中学习、观看川剧的人员极少。第三,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造成一定冲击。前些年,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影视作品、文艺文学、网络媒体等向我国进行大规模文化扩张和渗透,不断冲击国民对自身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三、新发展阶段对绵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提出的新要求

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要求。2022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就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保护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2022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强调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对如何做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三个方面的举措。

3.2022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文化发展的五个方面目标,其中,涉及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发展的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显著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城乡区域文化发展更加均衡协调,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不难看出,新发展阶段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提出了新要求,就是要通过健全体系、创新创造、深度融合等方式,加强对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新发展阶段四川省对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提出的新要求

1.20179月,四川省出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提出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弘扬中国精神、体现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意见》梳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古籍文献保护研究利用工程、最美人文古镇(村落)创建工程等17个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项目。

2.20194月,四川省印发《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提出了发展目标:实现文化建设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到202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为实现发展目标,具体强调了“六大增强”:主流思想引领力显著增强;巴蜀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文艺精品创造力显著增强;文化服务供给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发展保障力显著增强。《纲要》还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工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等“八大工程”助力建成文化强省。

3.20211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围绕“十四五”时期的工作目标,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要着力优化全省发展布局,不断开拓新领域、实现新发展;着力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赋能,加大高质量文化供给;着力推动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深化文旅融合,创新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等前进方向。

4.20224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了发展目标:以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和旅游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强省。为实现发展目标,具体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措施:完善文旅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文化和旅游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推进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文旅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做好文旅育人及文旅人才培养。

新发展阶段,四川省对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了既要以工程为载体进行系统化保护,又要以科技创新为举措实现发展利用,为绵阳传承和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指导。

四、新型文化业态对绵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充满不确定性,国内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前进道路上面临许多风险和挑战。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给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20201118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消费升级,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基于价值创新和要素组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形态不断涌现。

一是新型文化业态对绵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传承的影响和意义。第一,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固化”文化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对文化遗产进行修复、转化、存储、展示等大量工作。在运用传统方式进行修复和保护的同时,也应当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沉淀和保护。可以通过数码显微技术、三维虚拟技术等数字化手段,解决手工修复无法完成的难题。以羌族口弦为例,它是中国羌族代表性文化,已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老一辈羌民中能“扯”口弦的越来越少。羌族口弦及它的传承都处于濒危和期待抢救保护的状态。可以说,这样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羌族口弦的抢救性保护,可通过拍摄录音、录像、建设数字化档案等方式,进行数字化沉淀和保护。构建系统的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起来,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数字时代,可以通过运用信息通信、数字传媒、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深化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实现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活化”文化资源。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受限于交通和传播技术,只能在有限的地域里生存发展,但信息化、技术化的技术力量,完全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能以更丰富的形态、以更多方式和渠道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要加强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的数字技术应用产品的开发,探索特色文化的数字化和现代化价值升级,融合数字化技术和全新创意,加强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对接,开发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比如,绵阳市地方志信息化项目是绵阳市推广的“智慧绵阳”建设项目之一,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明清、民国时期绵阳境内的志书、乡土志、人物传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以及地情资料进行处理,目的是建立一个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分门别类、使用便捷的地方志数据库。

二是新型文化业态对绵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发展的影响和意义。第一,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随着数字化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与拓展,衍生出包括数字展示、数字交易、数字消费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产业新模式。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成一种技术与艺术、文化与产业融为一体的,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审美趣味的产品与服务。以敦煌莫高窟数字化进程为例,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对外播放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均是以数字微电影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敦煌石窟内容。这类产品成功的关键,在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容与网络形式的新技术要素结合在一起,用心用情打造数字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价值、技术要素、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让文化遗产丰满起来、生动起来,让其承载的文化价值、文化理念更好走进人们心中。结合绵阳本地文化元素,使数字文化与地方文化双向结合,以数字化生动交互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打造高质量文化产品。要善用数字技术,在讲好“中国故事”“绵阳故事”的基础上,以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传播技术手段,吸引更多受众,增强对外传播影响力,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特色文化走出去。要顺应技术手段、制作方式、传播载体的变革需求,推出一批以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直播、网络表演等形态呈现的高品质网络文化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要。第二,以数字技术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当前,数字文化产业正在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等更多经济领域拓展,朝着生态化竞争深入、“IP+产业”全面融合、新技术广泛应用等方向推进。要以数字技术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比如通过跨界融合,重点推动数字文化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数字文化与虚拟现实购物、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营销新模式相结合;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对接合作,促进数字文化向旅游领域拓展,支持文化场馆、景区景点开发数字化产品,拓展文旅融合的数字化新阵地。绵阳市图书馆收集、利用、传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绵阳历史文化听书墙项目,把绵阳历史文献和民间故事,通过普通话和地方方言两种形式进行音频录制,制作听书墙,读者免费点播体验同时加载到数字新媒体传播平台进行传播。华强方特集团与绵阳江油市人民政府合力打造了绵阳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这座大型文化高科技主题乐园,园区总投资29亿,占地1000多亩,包含了11项室内项目及30余项室外游乐项目、文化小镇、节庆广场、4大主题餐厅。乐园通过全新的内容创意、技术创新和精妙布局,创新演绎华夏历史的深厚文化内涵。乐园包含国际一流的VRSoaring高空飞翔体验项目“伴你飞翔”、全球最大的超大弧形巨幕影院“九州神韵”、立体光学影像技术的轨道类项目“女娲补天”等游乐项目,把最新文化科技与绵阳地区特有的李白文化、三国文化、道教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打造极具巴蜀文化韵味的标志性主题乐园,集观光、休闲、互动、刺激于一体,带给广大游客一种全新的体验。

 

(作者单位: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中共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1] 数据援引至《绵阳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报告》(20209月),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编制

[2] 数据援引至《绵阳年鉴(2021)》(202112月),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编,P329

[3] 数据援引至《关于“十三五”时期和2020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的报告》(202012月),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4] 数据援引至《绵阳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报告》(20209月),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