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绵州记忆

永安不安、辕门驻扎官军:地名背后的历史烟云

发布日期:2019-11-29 09:30来源: 市委党史研究室作者:党研室管理员阅读次数:字体:[  ]

永安镇政府驻地旧名草鞋街。据原安县史料记载,因为旧时永安场镇位于绵阳至茂县的交通要道上,又是一个内河码头,来往的行人对草鞋的需求量较大,场镇居民均以编织草鞋为生,街道上到处是售卖草鞋的门店,因而被称之为草鞋街。

 

千年古镇

民国时期,居民为祈求平安,在场口立了一道栅门,上书“永安镇”,其后永安便演变成为乡镇的名称。永安之名虽然源于近代,但若追溯历史,这里却是一个地道的千年古镇。

                                      通往永安的地标鹰嘴崖

由于地处汉番接合部,又是从大山区进入平原的要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东晋至明初,历代封建统治者以此作为县、军、州的治地,苦心经营达一千余年。早在公元347年,东晋朝廷就在这里设置了原安县境内的第一个县级建制—晋兴县。

                                           永安镇地理位置示意图

此后千余年间,原安县境内先后设置了多个县级政权,这些县级建制或分或并,管辖区域也相应调整,但永安作为县城的地位一直没有发生改变: 公元571年置金山县,公元620年改金山县为龙安县,公元1119年改龙安县为安昌县,旋复名龙安县。晋兴县、金山县、龙安县、安昌县,其治地均设在永安,直到1374年将安州降为安县后县城迁往安昌,永安作为县城的时间前后共达1027年。


石泉军安州治地

永安不仅是古老的县城,还曾经是石泉军和安州的治地。1117年,北宋朝廷为了防御石泉(北川)、茂州一带的羌人,设置了介于州、县之间的行政建制——石泉军,管辖石泉、龙安(治地永安)、神泉(治地塔水)三县。石泉军的治地最初设在今北川县禹里。一百多年后的南宋末年,北川地区动荡不宁,连军治衙门也多次被焚为灰烬。而就在此时,四川地区又受到南下的蒙古军的严重威胁。1255年,迫于双重压力,石泉军的治地不得不由禹里南迁至永安。

时任石泉知军赵顺随即把防御重点放在了大山边缘的永安,他的努力一定程度遏制了羌人的活动,却未能阻止蒙古军入川的步伐。1258年春,蒙古军大举入蜀,12月,赵顺在永安投降蒙古军。又过了6年,即1264年,蒙古统治者把石泉军升级为安州,治地仍设在永安。又百余年, 1374年,明朝政府将安州降格为安县,其治地也随之迁至今安昌。

                                                     永安镇一带老桥

永安自1255年至1374年,先后成为石泉军、安州的治地,时间达百年以上。1374年安州降格为安县以后,永安不再是州城和县城,到现在又过了600多年, 永安早已成为一个普通的乡镇,很少有人知道它历史上的辉煌了。


古羌人聚居地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永安被划归北川管辖,成为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的一部分。历史上,永安也属于古羌人聚居地。

           

                                          永安出土的象牙化石

安县旧志称,安县属“古羌地”。清代《石泉县志》在记述北川一带少数民族聚居范围时说:羌番“散居于松潘、威、叠、龙安、二泉之间”。 松潘,今同名;威,威州,即今汶川;叠,叠溪,今属茂县;龙安,即治地设在永安的古龙安县;二泉,指石泉、神泉二县,其治地分别在今禹里和安州区塔水。

上述地区中, 松潘、汶川、叠溪,至今仍大部属羌族聚居地;永安属古龙安县,可能直到明清时期还有很多居民保持了羌族的文化传统,只是由于这里更接近汉区,后来比北川居民更早地融入了汉族之中。

 

从三盘寨到辕门坝

辕门坝位于永安西北面,周围环山,苏宝河从中穿流而过。其名称来源,与古代建在这里的官军大营有关。1117年,北宋政府为了防止羌人进入平原地区,在今禹里设置了介于州和县之间的行政建制——石泉军,管辖北川关内地区和原安县地域。石泉军的首长叫知军,多由武官担任,以便充分发挥军事防御职能。

                                          辕门坝地理位置示意图

到了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大举南下,北川一带也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再次激化,羌人的活动再度频繁起来,以致连石泉军治也屡屡遭受袭击而难以保全。旧志载:1238年,“罹遭战祸”,石泉军治被羌人全部烧毁;1255年,石泉军的治地被迫迁往龙安(今永安)。1256年,“番焰再炽”,刚刚恢复的官廨民舍又被焚为灰烬,知军赵顺上任时,禹里原有的石泉军衙门只剩下草房四间。虽然连遭战火,财力匮乏,赵顺还是亲临禹里,象征性地重建了官衙、学宫等基本设施。

赵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不放松对羌人的防御,他不仅重建了石泉军在今禹里的办事处,还“首修三盘以立门户”,也就是在石泉军的新治地永安附近设置了官军的大本营,取名为三盘寨,把防御的重点放在了大山以外的原安县一带。三盘寨的具体位置就在今辕门坝。旧时称官军大营的门为辕门,辕门坝应是当地人对官军大营三盘寨所在地的称呼。辕门坝是北川南下安、绵的必经之地,有大山环绕,又紧邻苏宝河,官军驻扎于此,既堵住了羌人外出的道路,又有利于自身的安全。

                                          辕门通往北川峡谷的公路

元王朝入主四川后,在民族地区推行较为缓和的民族政策,北川一带的局势也变得很平静。三盘寨官军大营不复存在,但辕门坝这个地名却一直沿用下来。明代官军在此建有军事城堡,名字就叫辕门堡,显然是沿用旧名。现在有人将其写作“元门坝”,虽然便于书写,却丢掉了历史文脉。


                                                                           来源:北川县党史研究室(县地方志办公室)